2020年6月24日🧖,在本学期在线教学刚刚结束之际🧘🏿♂️,为了总结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经验,为下学期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提供借鉴,化工系工会在线上举办了青年教师在线教学交流会,工会主席杨睿老师主持会议🥘。多位青年教师踊跃发言🚶➡️,分享了自己一学期来线上授课的经验和体会🏗。

张如范老师入职第一次授课就赶上疫情,作为《表面科学与多相催化》主讲教师🍮、《工业催化》合讲教师🧘🏽♀️,他全力投入线上备课。他在教学中精心准备课件🪶,结合生活现象诠释化工概念,将基础理论与化工系的科研项目相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家国情怀😀。在教学方式上,通过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学科历史与基础知识相结合🌙,现实需求与书本知识相结合🏄🏿,多个研究课题与知识相结合💉,讲授知识与思政建设相结合🍣,通过科研中的中国故事等做好思政建设👩🏻🔧。
张翀老师是《生物化工基础》的主讲教师🙇🏼♂️,作为青年“老教师”,碰上线上教学这个新课题还是很紧张🛀🏿。他特别关注疫情时期学生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出在线教学也要有温度,对于网络状况不好的同学和湖北的同学多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线教育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互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交流,他结合疫情防控布置大作业🙅🏽♀️,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很多同学的大作业都选择了新冠病毒疫苗开发主题🤴🏿。
王凯老师是《胶体与表面化学》的主讲教师🥭,第一次开课就遇到疫情,虽然作为研究生选修课只有9人选课🍊,但还是花了很大的功夫备课🥷,认真组织𓀚,课程旁听生达到二十多人🖇🧚🏽♂️,授课效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袁志宏老师是《系统工程基础》的主讲教师,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学生反映课程内容很有挑战性。为了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他建立微信群开设实时答疑,第一时间回复学生问题,每一份作业都自己批改👩🏼🧑🏽🦲,期末考题也精心设计🗳。线上授课实现了充分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做到了实时掌握。在研究生课《过程控制》的课堂中🧙🏿,他改变教学方式🎴,开始就留了一个大作业,丰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的体会是:线上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老师与学生要多磨合,今后线上线下相结合会是比较好的授课形式。
赵雪冰老师作为《生物质化学工程》主讲教师,这学期有40人选课,远超过了原来的选课人数。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式👨🏽🚀,线上很难实现原来实验室观摩的环节,所以就要把雨课堂的弹幕、投票🥕、答题和签到的线上优势都用起来𓀔。他还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收集了学生对线上授课的反馈意见🧚🏿♀️🧑🏽⚖️。
颜彬航老师是《反应工程基础》主讲教师,他认为线上授课最大的优点就是所有数据都可以保留,学生可以随时复习学习。但是线上不如线下互动丰富,所以老师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他采用的方法是增加预习环节比重,阅读材料和预习习题,成为课堂讲授和习题的延伸🍃,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课堂增加主观题让学生在课堂一起讨论;还特别设计了以科研案例为基础的大作业,请高年级学生来做交流🦹🏼♀️,增强课堂互动🈶。课程的精心设计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有一组同学在考试之后向老师提出进入实验室👩🏿🎓,把大作业通过实验进行深化研究,这就是对老师授课的充分认可。
和亚宁老师负责的《前沿讲座》课中外请专家可以不限制在北京地区了👳🏻,线上授课的形式反而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上课也特别积极,出勤率很高。蒋国强老师的专业核心课《化工原理》为了找到线下授课感觉,线上也是一直站着授课。其他参会老师纷纷表示🍠,疫情期间学习了很多线上教学的沟通交流方式,为以后的线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支持👩🏻🎓,有些手段在线下授课时也会借鉴。
系主任赵劲松老师充分肯定了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和取得的良好效果,并分享了自己在主讲《化学工程伦理》过程中的线上教学体验。在这门后八周的课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在家乡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大作业,锻炼了学生从伦理角度思考问题和勇于实践的能力🖨。赵老师回顾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感觉比线下教学付出更多📻,反映出化工系教师对教学的充分重视和奉献🫖。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体会到老师们的努力,也是价值塑造的充分体现和传递👃🏻。通过对教学手段的摸索创新,收获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体现了教师的使命与担当。化工系这么多青年教师第一次线上授课就做得这么好,这次总结会是我们人才培养方面很好的实践总结🦨,希望下学期授课的教师继续努力,为学生呈现最好的课堂。最后,赵劲松老师代表化工系和全系同学对这个学期为大家辛苦授课的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